人民网>>时尚

追求幸福成了社会病 什么才是真幸福?

2014年03月25日11:12    来源:国际在线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追求幸福成了社会病 什么才是真幸福?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纽约市里大雨倾盆而下,社会心理学者Gretchen Rubin坐上了城市公交,开始她的远行,借此机会可以拥有片刻的思考时间。Rubin思考着,“我究竟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当然,她想要得到幸福。可是,和许多人一样,Rubin并不知道什么能够真正让她幸福。

  我们能让自己更幸福吗?这种困惑推动了“幸福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获得幸福的建议无处不在:在网上搜索“幸福”一词,能找到约7500万条结果,在亚马逊上能找到40000本相关书籍。亚里士多德最早就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对幸福做了定义,并研究幸福的原因。18世纪,托马斯?杰佛逊的《独立宣言》将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起确定为不可剥夺的权利,这和法国大革命反映了相似的理念:幸福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迷恋幸福是因我们不幸福

  Rubin认为,空前的繁荣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促使人们质疑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够供养家庭,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活里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使我们更加关注幸福。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繁荣安定的历史时期,因此才更有时间和自由去思考:我能否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我的人际关系是否有意义?我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对幸福的探讨已经成为生活的核心问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历史学家Darrin McMahon说:“我们迷恋幸福,表明我们并没有那么幸福。这种‘关注’带有消极的色彩。”一些心理学家也认为,对幸福的迷恋可能会导致人们逃避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以及对生活越来越不知足。

  古往今来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具有美德的生活。他写道,“人们普遍认为,行为能达到的最高的善是幸福,用幸福与否来判断是否生活得好和做得好。”McMahon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幸福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判断是否生活得好的标准。”

  然而从18世纪开始,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们开始将幸福定义为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将幸福和模糊的“感觉良好”联想到一起,将幸福与没有痛苦、追求快乐联想到一起,将幸福与个人的满足和感官愉悦联想到一起。随着18世纪西方兴起的功利主义,文化中开始推崇个人的快乐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之父Jeremy Bentham认为:社会和个人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就是用快乐和痛苦的多少来定义幸福。

  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上的一种主流认知,那就是我们生活是为了快乐,也由此,人们开始忽视荣誉和美德。经济越是繁荣,信仰越是下降。是时候对幸福的定义进行反思了。幸福能够用金钱来衡量或在市场上买卖吗?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说:“幸福是我们周围的美丽、我们的文化素质以及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关于幸福的现代科学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人性内在的幸福能力和潜力。认知心理学家Rick Hanson认为:粗略概括起来,大概有三分之一决定幸福的因素是与基因或生物学相关的,剩下的三分之二基于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的内心。Hanson的研究发现,提升幸福水平有个简单的秘密,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欢乐最大化。Hanson指出,积极经验的增多会刺激大脑中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对积极的体验越来越敏感。研究还指出,锻炼、睡眠、度假、户外活动等都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陷入享乐主义的陷阱

  在对幸福的追求中,人们往往会陷入享乐主义的陷阱,追逐他们认为会带来幸福的快乐,而不是在他们已有的体验中发现快乐。消费文化促进了享乐主义的蔓延,如今所谓的追求幸福更多的就是在追求享乐。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想要购买幸福的意愿让一些行业财源滚滚。Hanson说,“在现行的文化中,什么能令人感觉幸福呢?买了车,找到合适颜色的唇膏,去墨西哥度假,瘦了5斤,你就会觉得一下子开心了,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与此相关的各种行业都成为了主要的幸福行业。幸福成为了很容易购买或制作的商品。

  追求幸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病

  我们痴迷地追求幸福有一种内在的风险,那就是我们会害怕痛苦,否认消极情感的价值。澳大利亚社会研究员Hugh Mackay认为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幸福是非常危险的,这已经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疾病:对悲伤的恐惧。Mackay解释说,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追求整体性,其中包括悲伤、失望、挫折、失败等。而不是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赢”,或者“你只要追求快乐就好”。片面的幸福感是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失败也就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没有过抑郁和悲伤,也就不明白快乐的真谛。

  如今的广告业正在广泛传播片面的价值观,广告正在告诉广大人民:喝含糖饮料可以得到瞬间的爽快是一种幸福,吃方便面感觉特别酸爽过瘾是一种幸福,吃薄荷糖爽到根本停不下来是一种幸福,等等。我们每天看的广告都在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价值观和信念,让我们随时随地相信,只需要追求快乐和“倍儿爽”的体验。Mackay认为,这种对幸福的片面追求就是在否定人生中必然存在的消极体验,事实上,正是悲伤、失望、挫折、失败等消极体验才能促成我们成长,带来充实、蓬勃的生命。片面追求快乐,让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不能接纳自己的完整性。因此我们虽然一直在追求幸福,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翻译/意嘎)

(责编:闫璐、李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