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尚

  

擔憂就是變相的“詛咒”

不妨用祝福取代擔憂,讓事情往更好方向發展

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  侯玉波

2014年08月12日14:23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手機看新聞

 

  現代社會,讓人擔憂的事太多了:年輕人擔憂能否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中年人為能否順利買房、結婚、生子憂心忡忡,老年人又為能否老有所依而傷懷。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人這一生實在太苦,各階段都有擔憂的事,如何應對綿延不絕的憂慮和懼怕,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和勇氣。

  國人為何如此憂心,從歷史角度來講,我們有憂慮的文化“根子”。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警句,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每天樂呵呵的人倒仿佛有點沒心沒肺,隻有愁眉緊蹙方顯深沉。從現實角度來講,社會仍處於大變革時期,舊體制已打破,新體制尚未完善,人們對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難免對當下及未來充滿擔憂,害怕生活失控,擔心突發事件超出能力。

  正如春種秋收冬藏一樣,必要的憂患意識不可缺少,它能幫我們儲備好能量順利度過生命的“嚴冬”。但凡事過猶不及,擔憂也應適度。生命本身是一個過程,每一個“當下”拼接成了人生旅途的風景。當我們每天為未來憂心忡忡時,生命旅程就會被染上擔憂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擔憂,比如擔心孩子放學路上會不會出車禍、擔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擔心遠方的父母身體可好……這種“杞人憂天”的行為害人害己。

  心理學家認為,擔憂就是變相的詛咒,這句話不無道理。人總會不自覺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而擔憂正是消極的“自証預言”。比如整日擔憂孩子高考會失利,他原本無所畏懼的心或許會無形中背負上害怕失敗的沉重包袱,結果進了考場果真因壓力大而考砸﹔天天擔心自己的工作會捅婁子,結果對手頭的任務分了心,結果錯漏百出。

  美國作家杰克·史瓦茲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轉變的習性是質疑式思維及其帶來的不必要擔憂。前者會導致思維受限制,后者會引發“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越會因為對其投注的負面想法太多而發生。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擔憂中生活,不僅可能增加焦慮症、抑郁症等的患病風險,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中醫心理學認為,憂慮情緒主要通過脾來表達,往往誘發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狀。

  生命的天空充滿未知的風雨,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得每天包裹著雨衣行走。要想避免憂慮過度,首先要學會用祝福取代擔憂,不管對自己還是朋友、親人,都要試著用悅納和祝福的心態面對困境。當你全身心相信將會有所轉機時,這份信念將帶來神奇的力量,事情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其次,找出擔憂的原因,並且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最后,想想所有可能發生的壞結果,並判斷可能性,你會發現許多擔憂是很可笑的。▲

(責編:李昉、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