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難例外 二十年經歷用來抒情還是創作

2016年10月27日10:45  來源:新華時尚
 
原標題:“例外”難例外 二十年經歷用來抒情還是創作

  例外的秀場布置首先給人好感,長方形場內,除了兩旁的階梯式座位,還在T台中間設了雙排座,親民之外,更是自信——我不介意被你這麼近的看。

  開場亮出整晚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手工精美的刺繡,接著這些技法相似,圖案一脈相承的刺繡便不停的出現上衣、裙擺、背心、甚至腰封上﹔同色搭,撞色搭,補色搭,原色搭,不一而足。有幾件真的合了胃口,簡直想當場買下,可是不禁又開始擔心,好像並沒有模特那般瘦削的身材,如果真的穿上,會不會顯得太過頹廢。

  回來一看圖片,發現鏡頭中的模特平白大了一號,衣服穿在身上微顯臃腫,所以剛才擔心沒差太遠。太多中式剪裁的衣服讓人有這樣的顧慮,即使“例外”也不例外。

  今年是例外二十周年,走秀進行到中場,音樂變換風格,走向幽緩的抒情節奏,位於T台上方和側面的大屏幕開始顯示文字和圖片,從1996年到2016年,從國企改革到超女火爆,屏幕上是新聞圖片和報紙截圖,筆者身在其中,面對此情此景,無論如何沒能投入,疑惑這家服裝設計公司可能會搶了新聞同行的飯碗。當然,這是抖機靈的說法。認真說起來,一場服裝發布會,此時此刻,是否在用文字和情懷來彌補它的視覺表達不到之處?

  例外風格以文藝著稱,文藝的好處是有一個靠譜的審美起點,而文藝的壞處是很容易在不該用力的地方用力過猛,在該用力的地方卻提不起勁。如果真的想通過服裝設計來體現社會變革,那麼將二十年裡的經歷內化成一種創造的動力,顯然要比拿著汶川地震這樣慘痛的記憶來抒情更加能夠體現初衷。

  當然,例外的這場秀依舊是真誠的,並不會因為一種試圖向情懷靠攏的努力,而給予斷然的否定。

  秀場上,在回顧了例外二十年之后,小提琴家現場演奏音樂,下半場走秀開始。與上半場黑白色大地色的清雅不同,下半場採用了大面積的紅綠色。視覺沖擊扑面而來,與情感濃郁的小提琴相得益彰。而開頭提到的座位布置,更是最大程度的增加了這種視聽風格的卷入感,讓人不由興奮。直到此時,這場秀才讓人看到它的真正可貴之處——它以一種平等獨立的姿態,讓每一個人,無論是“時髦”的,還是“老土”的,都能夠參與其中,體驗自我。(Kara)

(責編:李昉、蔣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