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和商業敏銳度是對設計師的新要求

——從中國國際時裝周看本土設計師

2016年10月31日08:47  來源:人民網-時尚頻道
 

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電(劉博雪)10月25日,中國國際時裝周2017春夏系列正式在北京濃濃的秋意中拉開大幕。本季時裝周為期9天,將在北京飯店、華貿中心和太廟等場地舉辦78場專場發布和3項專項大賽,有來自國內外的70余位設計師,90余家中外品牌和機構參與本季發布。無論是從品牌的參與數量還是時裝周的國際化程度講,本季時裝周都創下歷史新高。

2017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B+by Beautyberry時裝發布會

回溯中國時尚產業三十年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最初的以滿足國際市場,以出口加工為主,到逐步滿足國內內需市場,從稀缺性經濟向充分競爭經濟轉型,中國服裝業發展進入到快速發展中。

“根據十三五規劃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新定位,對如何實現科技與時尚並重,尤其是以時尚為引領,帶動產業轉型,拉動最終消費,從而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發展趨勢,未來五年對設計和設計師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慶輝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在他看來,目前中國服裝設計師在行業影響力、行業認知度、社會關注度等方面都迎來了最好的時期。中國設計在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國務院關於“三品戰略”,即品種、品質、品牌為主的要求應更好滿足消費者和市場需求。

新銳設計師 用商業體現藝術價值

在剛剛結束的國際四大時裝周上,中國本土設計力量紛紛亮相國際舞台。其中,紐約時裝周上華裔設計師佔據13%的比重,創下歷史新高。“中國設計”逐步被國際所認可,中國設計師群體正不斷崛起。如今,80、90年代出生的中國設計師逐漸浮出水面,新一代設計師有著與前輩截然不同的設計形態與價值取向,各自帶著所處時尚環境的特質,對設計和時尚的理解有了更新的想法和概念。他們不僅有著扎實的學院功底,對於商業的敏銳度也讓不少設計前輩為之贊嘆。

80后設計師張馳可以說的上是年輕設計師中的翹楚,豐富的求學經歷加之自身敏銳的洞察力,讓他的設計作品極具創意並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當很多人還在擔心年輕的設計師品牌如何在這個以商業至上的市場中生存時,他所創立“CHI ZHANG”品牌便已盈利,如今更是在汽車、珠寶等各個領域進行跨界合作,成為新銳設計的代表品牌。

作為思想多元化的90后設計師代表,文昊天未滿20歲時便在巴黎成立“Haotian Wen”品牌,回國后相繼與《小時代3》《小時代4》等多部電影合作,曾獲得“時尚傳播大獎”及福布斯2015年中國最受關注的10大設計師等殊榮。他身上有許多90后的特質,直接,目標明確,不喜歡走彎路。今年上半年“Haotian Wen”品牌完成了商業融資,文昊天談到設計行業時說:“很多獨立設計師品牌甚至整個設計行業都存在著一個壁壘,很容易將品牌的格局自我局限,而品牌格局最忌諱的是自我約束,太多設計師過於強調情懷,而忽略了商業。”為此,他突破設計師品牌一年兩次舉辦時裝發布會的傳統模式,而是將重點轉到Haotian Wen 體驗中心的經營上,他提到,時裝品牌設計固然是本質,但商業的滯后會將一切的設想消磨殆盡。

90后設計師文昊天打造《 小時代 》系列時裝盛宴

不再為“中國”而“中國 ”從消費者體驗尋找設計自信

過去,國內消費者盲目追捧歐美大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消費市場越來越成熟,中國人逐漸形成獨立的消費觀,很多人開始願意為“中國設計”買單。

“中國的時尚產業需要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而設計師是整個中國時尚產業鏈中的一部分,要服務於整個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消費者是決定市場的惟一因素。設計師最終能讓消費者選擇才能算成功。”張慶輝指出。

曾經,中國設計師在設計原始創新上面比較薄弱,為“中國”而“中國”,過度使用中國傳統元素,竭力追求豐富、夸張、富於戲劇性氣氛和效果,導致了設計師和普通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在現階段的市場環境下,對於設計師而言,如何能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如何做到直指內心的設計,才是首要思考的問題。

因服裝真人秀節目《女神新衣》中成績表現良好而備受關注的設計師李薇有著自己的一套設計理念,她認為,實穿是服裝本身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應在穿著的過程中能夠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作為設計師,設計不應取悅於任何人,也不應對任何人妥協,做自己拿得出手的設計,做讓自己的滿意的作品。

在過去的五年裡,在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的引領和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時尚產業已經形成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各地紛紛通過舉辦時裝周來培育設計師隊伍,引領產業轉型。未來,在紡織和服裝行業十三五規劃與引領下,相信中國本土市場會培育出更多中國設計大師和大牌,引領整個產業和時代發展的方向,助力中國服裝產業的大發展。

(責編:劉博雪、李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