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周添了哪些新滋味?

2016年11月03日14:0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時裝周添了哪些新滋味?

中國國際時裝周(2017春夏系列)於2日閉幕。和往屆不同,9天70余場專場密集發布,讓人們感受到科技與時尚的激烈碰撞,藝術與經濟的巧妙結合。從1997年舉辦至今一路走來,時裝周少了模仿的青澀,多了自信與韻味。時裝周的新滋味中,人們也“品”出服裝產業的新變化。

更有品:每一個品牌都“生而例外”

時裝周期間,一場名為“生而例外”的秀吸引了眾人關注。經典的手繡工藝,皮膚肌理般的面料,極富東方禪意的設計,都讓女裝品牌例外的這場服裝發布充滿個性化標簽和辨識度。

根植於生活的服裝業,脫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告別對西方審美、價值觀等模仿與追隨,如今的中國服裝業越來越意識到原創設計和品牌文化的重要,逐步實現從賣產品到輸出文化轉型。

女裝品牌NE·TIGER將民國風情用蕾絲加以表達,呈現出一場別樣的華服秀;設計師郭瑞萍時裝發布則將國畫中的山水寫意體現在針織、羊毛服裝中;更精致的剪裁和刺繡,讓蔡美月的婚紗禮服簡約而不簡單,兼顧民族風與國際范兒……

本季時裝周,幾乎每個品牌發布都帶有一種“生而例外”的氣質,並將東方風情用國際視野進行表達,風格更加大氣,內涵更加深遠。

“ 生而例外 就應是當前服裝業轉型的方向。”例外品牌創始人毛繼鴻認為,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中國服裝品牌應該尋找符合消費者精神追求的文化內涵,逐步形成獨立的審美系統。

更精致:每一件服裝都“匠心獨具”

如果說文化內涵是品牌的靈魂,那麼賦予每一件衣服溫度的則是制造者的匠心與追求。

本季時裝周的70余場發布,無不體現著精巧的手工、別致的剪裁和嚴苛的標准。

細膩的刺繡、精致的鑲嵌、生動的圖案,在名瑞婚紗禮服發布會上,模特還未上身,龍鳳褂裙就“靈動”起來。設計師蔡中涵說,這場發布呈現的服裝幾乎都是傳統手工打造,僅刺繡就包含了平繡、卜心繡等多種繡法。為保持繡面整潔有序,繡花工甚至會在繡面上放置幾張紙巾,防止汗液沾染繡面。

“一針一線裡都凝結著手藝的溫度與情感,體現著民族文化和自信。”蔡中涵說。

每件服裝的“匠心”,不僅體現在制作過程中。注重面料的研發創新,也彰顯了當前服裝業對品質的追求。

天然植物染色、純手工制造的面料香雲紗在本季時裝周迎來首秀。經過科學提取和應用,這種源自自然的面料不僅親膚耐穿,更兼具強鎖色和挺闊感。以香雲紗為代表,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開始在面料上“做文章”,通過開發好的面料,制造出更加高品質的服裝。

更經濟:每一場發布都融入商業價值

不僅展示服裝,更要做生意。本屆時裝周上,商業價值也得到了更加明顯的體現。

把秀場變成賣場,首先需要技術的支持。本季時裝周,多家品牌引入了“即買即秀”技術,縮短了時裝周與消費者的距離,讓產品更好落地。

音樂聲起,大秀開場,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模特,而是搶購開始的“遙控指令”。看上哪件衣服,喜歡哪種搭配,按下手機就能實時下單。在“M13系列·張肇達新中式成衣發布會”中,品牌就與電商聯手,同步銷售發布會的最新款服裝。這樣的模式也在本季時裝周諸多品牌發布中出現,實現在看秀的同時訂購。

除了“即買即秀”,網紅營銷、買手訂貨等新型商業模式,都為時裝周增添了不少“商業味”。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在本季時裝周期間聯合8家投資、時尚機構成立時尚買手委員會,通過建立健全時尚買手培訓體系和買手品牌成長體系,在全球范圍推廣中國時尚買手群體、模式和品牌,構建屬於中國時尚消費需求的消費體系。

“在重體驗和個性化的時代,買手制作為一種商業探索值得期待。這不僅有利於中國原創設計和個性化品牌的發展,更將給消費者帶來前衛的體驗。”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說。(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責編:李昉、蔣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