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尚

  

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

不妨用祝福取代担忧,让事情往更好方向发展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侯玉波

2014年08月12日14:23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手机看新闻

 

  现代社会,让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年轻人担忧能否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中年人为能否顺利买房、结婚、生子忧心忡忡,老年人又为能否老有所依而伤怀。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这一生实在太苦,各阶段都有担忧的事,如何应对绵延不绝的忧虑和惧怕,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

  国人为何如此忧心,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有忧虑的文化“根子”。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警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每天乐呵呵的人倒仿佛有点没心没肺,只有愁眉紧蹙方显深沉。从现实角度来讲,社会仍处于大变革时期,旧体制已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善,人们对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难免对当下及未来充满担忧,害怕生活失控,担心突发事件超出能力。

  正如春种秋收冬藏一样,必要的忧患意识不可缺少,它能帮我们储备好能量顺利度过生命的“严冬”。但凡事过犹不及,担忧也应适度。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当下”拼接成了人生旅途的风景。当我们每天为未来忧心忡忡时,生命旅程就会被染上担忧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担忧,比如担心孩子放学路上会不会出车祸、担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担心远方的父母身体可好……这种“杞人忧天”的行为害人害己。

  心理学家认为,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这句话不无道理。人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担忧正是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整日担忧孩子高考会失利,他原本无所畏惧的心或许会无形中背负上害怕失败的沉重包袱,结果进了考场果真因压力大而考砸;天天担心自己的工作会捅娄子,结果对手头的任务分了心,结果错漏百出。

  美国作家杰克·史瓦兹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转变的习性是质疑式思维及其带来的不必要担忧。前者会导致思维受限制,后者会引发“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越会因为对其投注的负面想法太多而发生。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中生活,不仅可能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的患病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心理学认为,忧虑情绪主要通过脾来表达,往往诱发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生命的天空充满未知的风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每天包裹着雨衣行走。要想避免忧虑过度,首先要学会用祝福取代担忧,不管对自己还是朋友、亲人,都要试着用悦纳和祝福的心态面对困境。当你全身心相信将会有所转机时,这份信念将带来神奇的力量,事情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找出担忧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最后,想想所有可能发生的坏结果,并判断可能性,你会发现许多担忧是很可笑的。▲

(责编:李昉、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