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尚

80后海歸辭工作推漢服

2014年02月24日14:24    來源:都市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80后海歸辭工作推漢服

  心系霓裳美簪

  都市時報記者 蔡曉玲

  偶然的情況下認識了朱敏燕,並特別喜歡她做的漢服與配飾,這些精致典雅的衣裳與首飾,讓人看了便愛不釋手。朱敏燕很忙,並且剛生完寶寶不久。某個夜晚,在確認寶寶睡著的情況下,我們開始了採訪。

  辭掉高薪工作開網店

  出生於雲南楚雄的朱敏燕經歷可謂豐富,她韓國留學回國后在哈爾濱一家日資化妝品公司做業務,后來回到昆明,在一家銀行工作。“在韓國的時候感覺,無論語言說得再好,都是沒有家的歸屬感的。在銀行工作時,我的業績很好,收入也高,但是很累很辛苦,我一直都很喜歡漢服文化,所以辭職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朱敏燕說,自己對漢服的喜愛並非一朝一夕,2005年在韓國留學的時候就了解到了漢服文化,但那時候沒有上心,直到2008年回到昆明,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昆明喜歡漢服的一些朋友,從那開始,就一發不可收。

  輕易辭掉高薪工作,這並非一般人能夠做到,但朱敏燕說,家人都非常支持她,所以也免去了她的后顧之憂。現在,朱敏燕有兩家網店,一家是做DJB古裝娃衣,一家則賣漢服配飾,朱敏燕說,開這2個店,都是出於想宣傳漢族的傳統文化的考慮,“如果更多的人能接受漢服和漢服配飾,欣賞古典美,自然會重拾傳統文化。”

  精致飄逸的漢服娃衣

  因為喜歡,朱敏燕從一個從未接觸過剪裁的人,變成了能夠自己剪裁復雜漢服的多面手,“全國各地都有一些漢服制作同行,早在2000年,就有人自己做漢服了,后來許多人爭相效仿,通過考証文獻資料或者實物,已經有了很正式的裁剪示意圖,我研究過很多圖樣,比較了解漢服形制。”

  朱敏燕現在所做的DJB娃衣是指一種球形關節人形的樹脂娃娃穿的衣服,依照這些娃娃的體型而裁制一些精致的漢服。一條唐風齊胸襦裙,用淺綠色剪花雪紡作為襦裙主體,一塊淺綠色雪紡剪裁成上襦,再套上暗紅櫻花的半壁上衣,裝飾以豆沙色雪紡披帛……這套取名為“綠熒”的襦裙完全按照真人襦裙制作,剪裁精細,配色溫和,穿在娃娃身上,飄逸靈動,讓人愛不釋手。

  朱敏燕說,目前這些古裝娃衣都還隻有高腰襦裙,但她也在盡自己所能地設計出襦裙不同的韻味和特點。不僅是布料上的改變,花色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真人漢服我以后也會做,現在主要還是因為昆明布料市場太小,以后我會找到好的布料發展真人漢服市場。”

  典雅靈動的手工配飾

  如果說朱敏燕的手工娃衣還在摸索階段,那麼她所作的手工原創漢服配飾則是技壓群芳了。在朱敏燕的店裡,共有一百多樣各式各樣的發簪、發梳、耳環、項鏈等等漢服配飾。並且悉數為朱敏燕自己設計制作。

  一款天河石多寶瓔珞,採用天然玉石制作,正中間為玉鎖,玉鎖上雕刻有蝙蝠,寓意福氣,側邊的小花顏色接近水綠色,玉鎖上還配有珠鏈。

  而另一款她本人最為喜歡的挖耳簪,也是精致異常。朱敏燕介紹,挖耳簪也叫一丈青,是明代很盛行的款式,最初除了當發簪,也可以挖耳,后來則發展成了純裝飾的簪子。

  還有一款以魚在蓮池戲水為主題的簪子,整體用黃銅制成,拿在手上或者佩戴都很質感。制作的時候,朱敏燕還特意讓主體部分形成一個圓,“圓代表和,另外魚戲水也是很吉祥的寓意,我特意在中間放顆琉璃,就像氣泡一樣。”盡管是設計古典的漢服配飾,朱敏燕也常常不忘加入一些靈動的設計,讓其適應流行,不至於呆板。

  更難得的是,在所有的飾品設計上,朱敏燕採用的材料都以天然為主,“金屬材料肯定沒有天然玉石、珍珠感覺好,這也導致成本比較高。”此外,朱敏燕還採用了現在非常難找的料器作為飾品的花飾。朱敏燕介紹,料器叫燈火琉璃,其質光潔、類似玻璃,有各種色彩。料器制作是一種傳統工藝,明代萬歷年間到達鼎盛。但現今隻有河北少數幾個地方還保留有這門工藝,“料器制作學藝時間很長,報廢率高,老師傅的報廢率都在20%左右,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門傳統手工,所以制作精良的料器越來越少。”盡管如此,朱敏燕也堅持精益求精,讓這些配飾更能反映古代的配飾文化。

  一心投入漢服文化推廣

  一心投入漢服文化推廣的朱敏燕,對漢服目前的狀況非常擔心。她說漢服應該像西方人穿西裝,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一樣被普及,“我覺得漢族應該有自己的傳統服裝,不是滿族的旗袍或者改良的中山裝就能代替的,畢竟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

  朱敏燕說,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漢服穿著起來不是很方便,但其實並非如此,“不是所有的漢服都是寬袍大袖,古代的勞動人民也是要干活的,所以也是有短打可穿的。比如我,就有漢服常服和禮服,常服可以日常穿,價格便宜、耐穿,禮服就重大節日穿。”

  前年,朱敏燕還開始研究純銀打造,“以后會是自己設計好圖紙,再用純銀打造,當然工藝也會用古代的一些工藝來做。”

  如今已是媽媽的朱敏燕,依然愛著漢服及相關配飾制作的工藝,在她眼裡,這些精美且蘊含傳統中國風的物件,也是自己的孩子,並且會慢慢長大,越來越漂亮。

(責編:李楠樺、李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