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尚

【圖】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2014年05月21日08:54    來源:LADYMAX時尚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圖】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在大中華地區,每一個號稱潮人的你,肯定有一件I.T的衫。可是你知道麼,這家香港時尚服飾零售商這個月又發布盈利預警,稱經濟和零售環境面臨調整,截止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利潤將出現下滑。事實上,這已是I.T一年內第三次發布的盈利預警,前兩次分別發生在2013年7月底和10月底。

  數據反映事實:I.T的確正在面臨26年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盈利、股價重跌雙重打擊,I.T主席沈嘉偉說,我沒有面對困局,只是一個調整期。本期“Fashion採訪手記”帶來甚少接受媒體採訪的I.T主席沈嘉偉就面臨的挑戰暢談I.T經營策略和理念:

  2013年,11月19日,I.T舉行公司25周年派對。(此時I.T已經發布了兩次盈利預警)。一如既往,集團的宣傳活動總是請來大批明星坐鎮,這次還來了韓國當紅樂隊BIGBANG及G-DRAGON。香港明星代表包括張曼玉、梁朝偉及張學友等。

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星光熠熠的輝映下,身為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46歲的沈嘉偉一貫地保持沉默。猶記得,沈嘉偉在2005年公司上市挂牌儀式中,在場記者不停向他提問。他突然就在中途向在場公關問「走得沒有?」,當場「嚇呆」了不少記者。

  沈嘉偉坦言,他不喜歡拍照,不喜歡做訪問,更不喜歡傳媒。「因為香港傳媒都喜歡斷章取義,」沈不屑地說。這陣子,香港雜志報道更是頻頻報道,I.T業績不好、股價下跌、沈嘉偉身家縮水、要大屋搬小屋的消息。在派對中,穿上禮服的他沉默不語,不作回應。在這派對之前一個月,I.T公布的截止2013年8月底的半年業績顯示,公司由於營運成本急升及亞洲消費市場增長持續疲弱的雙重壓力,集團三大市場——香港、中國及日本的首季銷售均報跌。

  由於業績糟糕,I.T過去一年股價累計下跌超過36%,2013/2014財年前三個季度表現持續低迷,四季度由於較少折扣率有所改善,但仍不足以改變財年全局。上一財年I.T利潤已出現大幅倒退,截止2013年2月28日止的2012/2013財年,集團純利減少18.6%,每股基本盈利減少20.5%至0.31港元,每股攤薄盈利減少18.9%至0.30港元。

  事實上,I.T近年被業界看淡,除了因為是其業績表現欠佳,最重要的是,據香港政府統計署資料,I.T的銷售能力顯然跑輸同業。數據反映事實,I.T毛利率及利潤率下跌,存貨量大幅上升,存貨周轉率不斷增加,反映貨物積存時間加長,盡管該公司表示經常推出減價折扣,但始終去貨緩慢。

  I.T的確正在面對26年來最大的挑戰。在兩次盈利預警之后,沈嘉偉坐下來,接受了專訪。一向寡言的他,坦白地就如何面對一籃子問題做出了回應。

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他說,最近看了一部電影《RUSH》,印象深刻。該電影是根據兩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James Hunt及Niki Lauda的真人真事改編。兩人用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駕著賽車,奔馳在跑道上。故事簡介最后一句觸目驚心:There is no margin for error.(這裡沒有犯錯的空間。)

  一直不願面對傳媒的沈嘉偉,終於面對現實。沈嘉偉在聖公會呂明才中學畢業后,1988年與弟弟在香港銅鑼灣信和廣場開了一間小店,專售從海外訂購回來的Dr.Martens等英國牌子服飾。同時間,他還在銀行上班兼職。他回憶,是因為喜歡英國的流行樂及時尚,而且尤其鐘愛倫敦當時流行的一個和平襟章,因此把小店起名GREEN PEACE。

  生意穩定后,在1996年他再開設另一間店鋪,名字改用英文名小階green peace,出售定價較低、年輕人能夠負擔的貨品。1997年,公司面對第一次的外來打擊,是一宗關於版權的官司。非牟利環保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控告他們使用GREEN PEACE這名字,侵犯其「GREENPEACE」名稱專利。

  沈嘉偉回憶,當時曾經一度苦惱。「后來有個朋友跟我說,名字有這麼重要嗎?」於是他想通了,就在限期前最后一天決定和解,GREEN PEACE易名I.T,而green peace則易名為i.t。「I.T是我隨便翻雜志想到的,那時候是挺時尚的感覺,所以就用了,」沈隨意地說。

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其后,沈通過向銀行借貸及家人支持,陸續開了不少分店,2000年他在香港銅鑼灣百德新街附近連開多間分店,代理世界知名品牌包括A.P.C、COMME des GARONS等,還制作自家設計的品牌,包括b+ab、5cm以及ETE等品牌服裝店。2005年公司在香港上市。

  別人都把I.T與思捷比較,而思捷股價由2007年的120元高位,一直下跌至如今約16元,I.T亦被評為明日的思捷,你怎樣看?沈嘉偉:好多人把I.T與思捷比較,其實兩間公司性質根本不同。隻不過大家賣衫,賣衫又上市就給人比較,很不公平的一件事。

  思捷,是單一ESPRIT品牌公司,市場集中在歐洲國家,大部份在德國,他們的問題是歐洲經濟的改變﹔I.T的business model其實很獨有,我們作為fashion公司,一半是售賣外國品牌,約有三百多個牌子,一半是自創品牌,約有十多個自家牌,生意來說,差不多一半一半(編按:2013年中期業績,41.4%的營業額來自國際品牌,57.2%來自自創品牌),我們的市場在香港及大陸,兩間公司怎樣也不能一同比較。

  業績倒退,純利下降,面對這個困局,如何處理?

  沈嘉偉:其實我經常說,我們做時裝的,是一門隨波逐流的生意,好市時就可以乘風破浪,不好的時候,唯有自我調節。25年了,一直都經過這些循環。你們看我好似一直好順利,好像一個小朋友已經十歲了,其實中間經歷了很多事才長得那麼大。所以對我來說,坦白講,我不覺得是什麼困局,只是一個調整期,對上一次2008年金融海嘯、2003年沙士、1999年科網、1997年金融風暴的時間,我們在那些時候也不可以獨善其身,亦經過同樣的生意不好。一間公司究竟能不能survive(生存下去),其實就是看在這種調節期期間怎樣做好自我調節,我們公司現在就是要做好這事。

  所謂的自我調節,你指的是包括什麼

  沈嘉偉:前幾年I.T重點放在擴充營業,(編按:2010至2013年,I.T在香港加開了117間獨立店鋪﹔內地加幅更是一倍,由2010年119間增至237間﹔台灣亦由8間增至21間,這還未包括特許經營店及百貨公司設有的專櫃),現在我們會轉而重視公司內部的管理,包括要短期之內,要砌好中國市場的網絡,做好品牌,做好方向﹔內部的工作更仔細有效率。另外,改善公司的供應鍊,還有我們會重整制度,員工培訓。其實,就好像踢足球,如果你正在比對方勝出十球,你自然可以換很多后備出賽;但你如果現在落后,你就得換精英,或者改制,做好后防,就是這個道理。

  不停擴充分店、擴大生意,有說是為了上市/再融資?

  沈嘉偉:我在香港華富?長大,中學畢業,父親不是什麼有錢人,發展一盤生意自然需要籌集資金,這是從頭到尾的事實。當年I.T一路發展,一路用不同方法去融資,我自己資金不夠,所以用上市方式吸納投資資金,這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基因。對於我來說,上市只是一個經歷,不是一個成就。要擴充,所以要上市,沒有可能是要上市,就是這麼一回事。

  存貨量一直高踞,I.T一向採用減價去貨,究竟如何處理I.T存貨?折扣?利潤的問題?

  沈嘉偉:正如之前所講,前幾年我們著重擴充,開了很多分店﹔分店多,自然要入貨多來達到營業額﹔入貨多了,自然就會有多了賣不出的存貨,積聚越來越多。所以現在要散貨,就得推出折扣。尤其現在經濟環境不好,人們購買意欲低,所以更要提供折扣優惠,人們要感到有著數才願意花錢,才有動力去購物,所以I.T時不時會有sale。不過,折扣只是其中一個吸引市民花錢的手段,今年我們會更加著重marketing(市場推廣),brand building(品牌的建立)及與其他名牌做crossover,因為這一次我們看到,如果隻單純做折扣,其他競爭者,例如老牌百貨公司都可以做。

I.T會是下一個一蹶不振的Esprit嗎?

  Fast Fashion(ZARA、H&M、FOREVER 21等)類競爭者,對你們打擊大嗎?

  沈嘉偉:其實市場上出現的任何公司,都可以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最簡單,在香港一個大型商場,有100間鋪,顧客去了其中一間鋪購物,就可能會放棄另外的99間鋪。而fast fashion對我們I.T的影響,與其說是搶客人,不如說最大影響是拉高了租金。因為這些公司在自己的地方做得好好,生意已經做得好大,然后帶著人力財力來到我們這裡攻擊我們,願意花高額租金租到鋪位,令整個零售市場的鋪位租金激升。

  不過,快速時裝,就真的好像快餐一樣,你不可能餐餐吃快餐。你可以吃麥當勞,是會飽的,但你不可能餐餐吃而且永遠覺得好味道。我相信人最后都是想一些質量高、服務更好的東西。

  I.T面對最大的經營問題是什麼?

  沈嘉偉:經營成本高昂,老實說,這幾年的鋪租租金已去到負擔不起的狀態。其實我們的營業額可能每年有個位增長,但租金就以倍數上升,租金數額可能已是達到預測幾年后的租金。

  現在的香港零售業普遍真的不太好,但租金真的貴得驚人,生意增長速度永遠也不能追及店鋪租金的增長。香港這地方,過去因為倚靠地產稅收,整個市場都傾側在地產商身上,政府的確需要用一些方法令地產市場氣氛不要這麼亢奮。所以我贊成辣招,另外,我覺得最重要是加快土地供應。

  內地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收慢,銷售指數也回落,大家都在觀望的時間,為什麼I.T還在北京與老佛爺開設大型百貨店?

  沈嘉偉:幾年前決定在北京開那麼大的百貨店,這不可能是一朝半刻的事。由磋商、磨合,到雙方同意,到計劃發展方向及作最后決定,是用了差不多三四年時間,那時候(2010年底)大陸奢侈時尚銷售情況好好。的確,眼下大陸經濟增長收縮,但做生意有時候沒有得怕,我們當時也沒法准確預測經濟,現在隻有順著行,經濟差時就自己做好准備,迎接經濟復活時就可以賺錢。尤其內地是政策市,一個政策的改變就可能扭轉經濟,我是一個非常正面樂觀的人。

  I.T近年都比較重視內地?

  沈嘉偉:內地近十年不停向前發展,反觀香港,老實說,我感到比較停頓。

  回想起來,1997香港未回歸前,我和大部份無知的香港少年一樣,覺得大陸人好老土,不會懂得fashion。我相信,這可能是自小受殖民地教育熏陶,但中國這十幾年的變化,令我慢慢改變。我不識內地任何官員,也沒有搞關系拍馬屁,隻看到中國市場的潛力,GDP按年增長,城市規劃有目共睹,這不是我一個人主觀看到,而是客觀事實。

  我會形容自己是中國人,我不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我的夢想就是要成立一個國際都認識的中國人品牌,不一定要是I.T,總之是一個品牌(中國人),要這樣做,首先要在自己地方做好市場,現時I.T在內地二十幾個城市也有分店,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溫州、深圳及廣州等地。

  (編按:I.T在2002年首度踏足中國,於上海新天地開設了首間由特許經營權持有人經營的I.T店鋪。2003年3月,首間店鋪於北京開幕后,隨即於溫州開設首間自家品牌特許經營店鋪。2003年透過旭日宜泰加快在中國的業務擴展)

  作為公司最高管理層,如何面對公司現時問題?

  沈嘉偉:要接受新的東西,我不是聖人,要聽很多人意見,所以我在公司管理上都是free hand的。好簡單,我沒有會計的知識,當然要聆聽會計部的意見,我也永遠沒法有法律部的專業,所以一定要開放聽取各方意見。我只是一個船長,給方向、給地圖,讓整間公司向前。

  本文來自微信號:Fashion採訪手記

(責編:閆璐、李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