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甲歷史知識的普及程度上,中國的清宮劇做了最大的貢獻。對於女人來說,舉著夸張修長金屬指甲晃來晃去的慈禧太后絕對比和珅、紀曉嵐更深入人心。你會不由自主地在電視機前設問:這是怎麼做到的以及太后老佛爺到底怎麼想的?能與慈禧太后比肩的不隻清宮貴婦,古代英國王室貴族也有蓄甲的傳統。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虛榮:看見沒有,我是貴族,我不用洗衣服做飯敲鍵盤,所以我可以留這麼長的指甲!的確,在那時長指甲是不從事生產的証據,代表了權力和地位,擁有華麗指甲的人都是當時的非主流--上流社會。
在美甲歷史知識的普及程度上,中國的清宮劇做了最大的貢獻。對於女人來說,舉著夸張修長金屬指甲晃來晃去的慈禧太后絕對比和珅、紀曉嵐更深入人心。你會不由自主地在電視機前設問:這是怎麼做到的以及太后老佛爺到底怎麼想的?能與慈禧太后比肩的不隻清宮貴婦,古代英國王室貴族也有蓄甲的傳統。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虛榮:看見沒有,我是貴族,我不用洗衣服做飯敲鍵盤,所以我可以留這麼長的指甲!的確,在那時長指甲是不從事生產的証據,代表了權力和地位,擁有華麗指甲的人都是當時的非主流--上流社會。
比這些更早的美甲歷史就要追溯到考古學了,據說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艷后的墓中發現了一個化妝盒,裡面寫著:涂上處女指甲油為通向西方極樂世界之用。這就更虛榮了--埃及艷后如果是處女的話豈不讓人笑掉大牙?而且,涂上指甲油就能冒充處女真是隻能騙鬼了。這就是指甲油出賣的人類虛榮史了--在古代,女人以不干活和不做愛為優雅高貴。現在你最意外的,是古代和現代的虛榮價值觀相差太遠,還是這美甲風格出賣的信息也太多了?
到了近代,也就是1900年維多利亞晚期,那時候已經開始有和現代“摩登女郎”同義的時髦女人,她們開始用染色膏和清漆調出柔和而有光澤的指甲顏色。在這種審美驅動之下,化妝品牌們開始系統化地把這種染色物作為一種產品來研發,裝進瓶子裡販賣。
1920年,也就是汽車噴漆技術開始成熟的那一兩年,露華濃受到啟發,發明了現代意義上第一瓶指甲油。對汽車來說,老式的噴漆方法,一輛車等油漆干要好幾天,同理,指甲油發明之前一雙手也要晾上一整天才能干透。“噴漆式”指甲油讓更多女人開始嘗試美甲,貴族再也無法壟斷這種福利待遇。30年代,歐美國家關於指甲油的政府審批開始介入,因此當時受技術限制,在市面上合法販賣的指甲油顏色非常少。40年代,由於戰亂等因素影響,大量無品牌的指甲油流落在市場。雖然當時的記載,在幾十萬的銷售案例裡隻有12例甲油成分導致的皮膚過敏案,但由於案件的影響很大,所以甲油業也受到巨大打擊,很多指甲油廠商被關停,甲油和美甲的女人們都相對減少。當時美國醫藥協會也由此提出過影響至今的劃時代觀點:“甲油產品刺激性”和“皮膚過敏反應”在表象上很相似,但實際上是兩回事。
如果說50年代之前,甲妝的形態只是在“出賣”女人內心的審美價值觀。那麼從60年代開始,近代時尚產業和時尚人群漸漸成熟之后,甲油簡直就已經是在“販賣”價值觀了 。從那時起,指甲油的銷售情況開始依賴於甲油的顏色和外包裝設計。而且在幾十年指甲油的發展中,指甲油生產商為了取代有害成分而更新了無數次配方,女人們漸漸對它產生的健康問題放下心來。本世紀初,“無任何甲苯、雙基推進劑及甲醛水配方”已經開始出現在指甲油的廣告宣傳上。而這也再度印証了這個時代的女人們所崇尚的“榮耀”正在從“虛”轉“實”--健康難道不是最實惠的追求嗎?不但成分要無害,而且氣味也從類似油漆慢慢向香氛過度,健康而愉悅。時至今日,售價8美元的“In the Mood指甲油”會根據人的體溫和周圍環境而改變顏色。沒錯,女人的虛榮心已經爆棚,需要連指甲油都要服從她們的情緒才行。
紅色甲油也始於虛榮
你可以覺得紅色指甲油是配合大紅唇的經典風潮而來的,但這麼想就太膚淺了。在古埃及,指甲顏色是階級地位的標志之一,比如紅色是皇家最高階層的標志,而平民被限制隻能用淺色。也就是說,古代貴族們虛榮於高調出挑的顏色,越鮮艷越顯眼,也就証明越有權勢。所以,紅色甲油的風潮最初也和“身份地位”有關,真是應了那句“他們有錢人的審美就是不太好理解“。
甲妝自古不是女人專利
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染甲的風尚。所用的材料是鳳仙花,做法是取腐蝕性較強的鳳仙花的花和葉放在小缽中搗碎,加少量明礬便可以用來浸染指甲。中國古代官員還用裝飾性的金屬假指甲增加指甲長度,顯示尊貴地位。明朝皇室也會用鳳仙花、明礬、蛋白、明膠以及蜂蠟等成分制成漆,把指甲涂成紅色或黑色。
短指甲更要Colorful
別再用“需使用鍵盤”當借口不化甲妝了,色彩學知識已經普及,那些飽和度高的色彩不但會把手襯得白皙,而且最適用於相對短的指甲,像咖啡色、黑色這種深色甲油,反而不宜把指甲留得很長。而且,高飽和色彩會使你的整體妝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