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的思想傾向
《甄嬛傳》走紅,很大程度上是以思想的穿透力贏得了生命力,進而提升了影響力。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宮廷劇、戲說劇把封建王朝美化成才子佳人的舞榭歌台,仿佛那是一個可以肆意撒歡的時代,一些年輕人甚至想穿越回去過浪漫生活。《甄嬛傳》則不同,它以一個純真少女在皇帝后宮幾經沉浮、生死搏殺的命運軌跡,狠辣地撕開封建宮廷的重重帷幕,讓觀眾真切地看到“顏色如花、命如一葉”的落寞與悲愴。
皇權之下,等級森嚴。從答應、常在、貴人、嬪、妃,到貴妃、皇貴妃,如登刀山,愈登刀愈尖。政治上的世襲制決定了皇帝必須綿延子嗣,這是后宮“最大的政治”。皇帝客觀條件下的不能專寵與后宮女子主觀意志上的競相爭寵,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日日自危的女性,為自己爭,更為家族爭,朝廷政治與后宮爭斗絞合一起,成為權謀和腐敗滋生的溫床。《甄嬛傳》對后宮斗爭的展示比一般宮廷劇更為辛辣,但這不是歌頌陰謀、欣賞斗爭,而是借一個個青春女性理想和生命的慘烈毀滅,揭示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這正是《甄嬛傳》區別於一些同類題材劇的關鍵所在。
有人說,寫人性是《甄嬛傳》火的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它寫出了人性如何被壓制、扭曲、摧殘,表現出濃烈的批判性。馬克思說過,哪裡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裡就根本沒有人了。拔出人性中的“蕭艾”,培養人性中的“芝蘭”,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標志。《甄嬛傳》讓人思考的是,人性的“蕭艾”是在什麼條件下被扶植而滋長,而那些含苞挺秀的“芝蘭”又是怎樣漸漸枯萎?
甄嬛是后宮女子中一個突出的形象,在她身上比較集中地表現出封建社會中女性難得的自主品格和獨立意識。她與人為善,真誠待人,並以智慧和膽識與皇后、華妃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展開抗爭。她的美閃耀著人格的光輝,蘊含著正義感。但等到眉庄被冤,陵容變心,父親因文字獄遭貶,她終於清醒地認識到,鑽入這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扽不脫的千層錦套頭,自己在皇宮的地位就如托在蘆葦上的鳥巢,大風一吹,葦折窠墜。於是,她人性中的“蕭艾”開始出鞘,以抵擋四射而來的風刀霜劍,這與其說是為“惡”變“壞”,不如說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抗方式。這一顆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銅豌豆,不論是柔順、韜晦,還是抗爭、還擊,人性中的“芝蘭”卻一直未曾凋萎。她如一道耀眼的閃電,刺破了封建宮廷的沉沉暗夜,彰顯出正面的力量,回蕩起進步的足音。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