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尚

《求是》贊甄嬛傳有思想穿透力 不是歌頌陰謀【4】

2014年01月07日09:25    來源:中國台灣網評論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求是》贊甄嬛傳有思想穿透力 不是歌頌陰謀

  《甄嬛傳》的啟示

  《甄嬛傳》播出已逾兩年,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還針鋒相對。但不可否認,《甄嬛傳》的受眾愈來愈廣,傳播天地愈來愈大,給整個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帶來深刻的啟示。

  藝術規律不會過時。當前一些影視作品,有意無意忽略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忽視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精心塑造,甚至認為創新就是專門和傳統“對著干”,隻有“奇觀”和“類型”才能與國際接軌。其實,最本真的東西恰恰是藝術作品最應堅守的魂魄。如何既維持住歷史與現實的基本色調,又能滿足觀眾的現代意識和個性要求,需要開拓出影視劇創作生產的新范式。《甄嬛傳》不蹈歷史劇戲說的舊轍,也不循唯史實是瞻的圖解式老路,實現了一次頗具文化意義的藝術突圍。它讓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不會過時,如果不能用好看的故事吸引人,用生動的典型感動人,用精良的制作愉悅人,再深刻的思想都無從談起﹔自然,藝術也需蘊涵思想的精靈,否則就喪失了靈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觀眾喜歡是硬道理。如何評判一部作品,由誰來評判,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認可不認可是根本標准。文藝評價不能與觀眾的評價背道而馳。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子彈論”,老假想觀眾是一群頭腦簡單的小兔子,看了言情劇,就學談戀愛﹔看了武俠劇,就學飛檐走壁﹔那麼看了《甄嬛傳》,可能就學權術和陰謀。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我們應當相信觀眾是有審美鑒賞力的。文藝批評要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充分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才能發揮好助推劑和清醒劑的作用,共同營造影視精品脫穎而出的良好生態。

  原標題:求是為《甄嬛傳》正名:有思想穿透力 不是歌頌陰謀

上一頁
(責編:李昉、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