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的工藝&極致的追求
有了現成的寶石之后,考驗的就是制表體系中的寶石鑲嵌師的功力了。受手表本身結構的限制:它的金屬部分比珠寶要薄,而且18K金本身比較軟,稍一用力就變形,所以同樣的鑲嵌方式運用在手表裡就要比在珠寶裡的難度要提升一個檔次,無論是較為常見的釘鑲還是本就繁瑣無比的雪花鑲和隱秘鑲。
珠寶表裡的寶石鑲嵌,最常見的一種是微釘鑲——看以將它看成是非常小非常精密的爪鑲,它需要在20倍的顯微鏡下操作。每一顆寶石都是有厚度的,要想在隻有一兩毫米厚的金屬結構上鑲嵌,用很細的釘將鑽石抓住,還得有很好的火彩,花費的功夫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自己如果有機會試一試就知道,在高倍顯微鏡下,別說把鑽石鑲在表上,隻要手稍微一動,就會被折射的光線晃得頭暈眼花,跟暈車的感覺一模一樣。所以隻有心特別靜的人才能勝任,心不靜的人干不了。
在歐洲的法國和瑞士,做珠寶表鑲嵌的都得是老師傅,他們干了一輩子寶石鑲嵌,手藝已經爐火純青了。反觀在中國國內,做高級珠寶的廠子有很多,但是鮮有做高級珠寶表的,因為它的難度更高,而且心性不沉穩的人,干一段時間就放棄了,永遠達不到那個境界。
早些年的時候,本刊的珠寶顧問任進博士曾為自己設計過一款鑲滿鑽的超薄表,找了一枚伯爵的9P機芯裝在裡面﹔但在鑲鑽的環節上卻遇到了麻煩,因為當時在國內的珠寶行業裡根本找不到能夠在如此薄的18K金表盤上密鑲鑽石的師傅。最后實在沒辦法,就隻能“以力破局”,用珠寶行業裡的激光點焊機把鑽石一顆一顆“縫”在表盤上,鑽雖然“鑲”上了,但是表盤也取不出來了。
上述四個要素是可以通過定性或定量來描述的,而真正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無法定性的,也就是對於極致的追求。比如要實現設計師的某一個設計構想,需要從成千上萬粒寶石中配出最生動的色彩組合﹔需要利用制表界中罕有的材料或者工藝﹔需要珠寶工匠連續奮戰數百個小時,整個鑲嵌的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閃失﹔甚至需要專門開發一款機芯與之相配合。
珠寶表裡的寶石鑲嵌方式當然還有很多,但是沒有一種是輕而易舉的。大到豪門世家表盤上鑲嵌的0.5克拉和1克拉寶石,它的重量如果太輕了就旋轉不起來,太重了又很難控制厚度﹔小到指針上鑲嵌的0.001克拉級別的微型鑽,它的長度不過0.2毫米,同樣要用金屬爪將它抓牢……這些鑲嵌工藝對於手工制作的要求,甚至比復雜功能表的組裝和機芯的打磨還要更勝一籌。
可以說,做珠寶表本身就是一種對鐘表和珠寶工藝的至高挑戰,如果沒有挑戰就不是好東西,如果沒有挑戰就沒有價值。真正好的珠寶表,它制作的難度和最終呈現的效果一樣,都是作為客人的我們事先預料不到的。如果一款高級珠寶表,它的工藝和效果是在你的意料之中的,那隻能說這款表還沒有做到極致。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