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尚

上海男人如此可愛【2】

2014年08月15日13:56    來源:申江服務導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上海男人如此可愛

  眾說紛紜上海男人

  我故意不懂上海

  香港作家馬家輝:王家衛導演說我不懂上海人,我必須承認,因為我故意不懂,因為我不喜歡懂,因為我必須承認,我不喜歡上海人。從香港的角度,我從小就記得,聽長輩們說的,上海人特別是上海男人,逃不出三個字:怕老婆。這是我們香港人常說的,一講到上海男人,就是給老婆洗內褲這樣。第二個特點是狡猾,第三個是小氣,摳門。長輩那一代人沒辦法,他們一想到上海男人就這樣說。

  上海男人行中道

  秦天撰文:讀了《啊,上海男人》后,心想,到底還是個娘們,感性,表面,瑣碎,還有點偏執……端湯的,拎包的,洗女人內褲的,提帶魚的,像個彎豆芽似的,也許有,但決不是上海男人的縮影,當然也不是上海男人的典型。一如隔三岔五單騎闖沙漠冒險也不是上海男人的縮影一樣。洗女人內褲的,單騎沙漠冒險的,是上海男人中的兩個極端。極端的東西,當然不具有普遍意義。丟棄兩端,執乎其中,或許是上海男人的准確定位。我會騎腳踏車,會踩黃魚車,會開摩托車,會開拖拉機,會開汽車……我缺乏冒險精神,也沒閑情雅致,我的重心是把單位的活干好,拿一份不算多也不算少很固定的工資。有閑,讀幾本書,看幾張碟片,寫幾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偶爾三五老友聚聚,或是搓一場麻將,或是漫無邊際的亂侃一通。伊拉克戰爭、索馬裡海盜、朝鮮衛星、泰國紅衫軍,我關注,我了解,但不往心裡去。

  上海的“新好男人”

  《繁花》作者金宇澄:本埠的“新好男人”,說話聲明顯更輕,帶有“隔手”,“挨下來”等連接詞,更喜愛動物,更熟悉電腦,戴耳機,頻頻消耗紙巾,神色更冷淡,普遍有美術基礎,更懂穿著搭配,不闖紅燈,不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戴黃金戒指,不赤膊,上車不搶座位,不圍在馬路邊上看別人打牌,情感、金錢更個人化,不吃泡飯醬瓜腐乳。

  所謂新舊上海男人的固定特征是:不屬於北方語系,心裡喜歡上海﹔他們敏銳、公平守信、冷靜、見多識廣、獨立細致,分清個人集體關系,尊重女性,追求生活質量——發達社會的男人准則。

  我曾經做了所有的北方農活,看慣無邊的原野,我個人從不覺得粗獷有多少魅力,以上海人的承受力自豪。我曾養馬牛,殺狗羊,捆扎大豆玉米,做粉條、燒酒,燒窯,蓋土房,砌土炕火牆,大口喝酒……這已經並不新鮮!我發現人都是一樣的,不管來自哪裡,這些事都能應對得好。也曾得到多次褒獎——“你不像上海人”。

  怕老婆是一種謀略

  陸壽鈞:“上海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裝作‘怕老婆’的男子,實際上是並不怕老婆的,這只是他們在夫妻關系中的一種善意的‘謀略’。”

  王戰華:“上海男人的這種‘謀略’倒確是讓女人給熏陶出來的……上海的男性在全球范圍來說,是最辛苦的。他們要在家庭中充當一個很不容易的角色,這使得這些男子在夾縫中練就了一種生存、斡旋的本領……有‘謀略’的上海男人,畢竟是有風度的。”

  吳正:“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學是盡可能地禮讓出生活上的種種細節來滿足他們的所愛者,從而為自己換取更廣大的事業的思考空間——而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處?”

  上海男人對中華民族的特殊貢獻

  張遠山撰文:1949年以后,上海男人進入了有史以來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特殊時期,許多外省市的龍頭企業裡,技術副廠長往往是上海人,車間主任乃至技術最過硬的老師傅,往往也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支援內地(簡稱“支內”)而去的上海男人。“支內”在許多城市中是個陌生的詞匯,而在上海,至今依然是個活躍的詞匯。上海上交國庫利稅最多,上海率先進入人口負增長,如是等等。但貢獻最大,而且實際上最有理由有優越感的上海男人,卻最受嘲笑。身為“上海男人”的一分子,我有極大的好奇心,想猜一猜這個集體無意識的心理之謎。為什麼貢獻如此之大,但關於上海男人的笑話卻流傳全國,生命力如此旺盛呢?

  為什麼那麼多非上海男人居然自認為在上海男人面前有優越感呢?我認為,許多國人嘲笑“上海男人不像男人”,其實指的是不像典型的中國男人,而典型的中國男人,恰恰是毫不尊重婦女的大男子主義者。因此,嘲笑上海男人不像男人,就是嘲笑上海男人居然身為男人卻不欺負女人,就是嘲笑上海男人居然身為男人卻不是大男子主義者。而按照典型的中國邏輯,隻要不欺負老婆,不是大男子主義者,就是小男人,就是怕老婆,於是理應受到嘲笑。

上一頁
(責編:李昉、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