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字表
跳字表
跳字表也叫跳时表(Jump Hour)是手表的表面有小窗指示12小时中的各个钟点,分针每经过60分钟,该小窗就会弹出下一个数字。跳时表的原理是将传统的指针改变为能够转动的数 字盘,通过数字盘的运转来表示出不同的小时。现今的跳时表缘起于十八世纪英国的George Graham,1740年左右他制作了一系列的 Regulator Clock (三针一线的精密对时用天文标准钟),其中有一款使用小视窗加上数字转盘来显示小时,便成为今日跳时表的始祖。不过跳时腕表并没有像当初勾画的蓝图那般屹 立于传统机械表之林,它的命运一直是扮演规规矩矩的传统腕表中的异类。直到70年代石英风暴对传统的瑞士钟表造成冲击时,跳时表才开始大规模生产,或许是 它的数字显示太像石英表了。石英时代过去后,跳时表款式还是被少数的品牌保留了下来,它们外观古典,但显示新潮,一直是收藏家不可或缺的一款。虽然,它们 不可能像传统机械表那样随处可见,但这些制表师的坚持依然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少数人的追捧。
芝麻链
芝麻链
芝麻链,这是一个与陀飞轮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专业词汇,也是中国人给这个结构取的一个形象的名字。我们知道,发条是机械钟表的原动力。一般的发条在满弦状 态时的力矩大,随着钟表的不断运行,发条力矩逐步减小,钟表的走时精度也会随之改变。芝麻链传动系统是一项尖端精密的早期发明之一,应用于发条驱动的机械 钟表,它确保钟表的齿轮系统一直由相同的扭力来驱动,而不受发条上条状况的影响。这个装置改善了表的精准度。芝麻链是钟表发条力矩的稳定器。它由芝麻链、 条盒、塔轮三部分组成。芝麻链与自行车链条很相象,只是链节非常细小,犹如芝麻粒大小,因此起名叫芝麻链;塔轮的形状好似宝塔一般呈锥状,塔身上下布满沟 槽,供芝麻链缠绕。芝麻链缠绕在条盒外壁上,说明发条已经释放完毕,如果是满条状态,芝麻链应该完全绕紧在塔轮上。芝麻链的工作原理:上发条时,从粗端到 细端,芝麻链被缠绕到塔轮上;发条满弦时,力矩最大,但是芝麻链在塔轮的最细端,需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带动轮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条力矩越来越小,芝 麻链的工作位置也同步变化(由细端向粗端的方向还原);通过芝麻链结构,可保证发条力矩释放均衡。发条上得越满,通过塔轮传出的力矩会相应减少;发条越来 越松,通过塔轮传出的力会相应增加。通过塔轮直径大小,用以平衡发条力矩大小的变化,保持发条输送的力矩始终均衡,从而提高钟表的走时精度。因为芝麻链和 塔轮的体积比较大,在体积较大的时钟和怀表上相对容易实现,在手表上实现的难度很大,所以难以见到,目前好像就朗格愿意接受挑战!
吊框游丝
吊框游丝
吊框游丝其实是北京土话,也是修表师傅的“黑话”,学名应该叫宝玑式上绕游丝,也叫双层游丝,最常用叫法为宝玑游丝。行内叫法:是吊框儿的吗?当年宝玑大叔在发明制作陀飞轮的前6年,就首先发明了吊框游丝,另外在他的原创陀飞轮当中,还能欣喜的见到芝麻链。 传统的平面游丝在振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桩和快慢针固定结构的影响,游丝的扩展-收缩运动是不同心的,偏心运动会使振动周期受到很大干扰,因此影响走时精 度。而吊框儿游丝则可以使摆轮游丝系统在运动中可以同心展缩,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简单来说,平游丝的内端是固定在内桩上,而外端则固定在外桩上;吊框 儿游丝是内端是同样固定在内桩上,外端是弯曲上绕后安装在外桩上。要是还不明白就去问劳力士吧(他们家全这样),会说这个词儿就够了。
补偿摆轮
左边带圆柱状齿牙的部分即为补偿摆轮
补偿摆轮。补偿摆轮全名叫做双金属温度补偿摆轮,——也称为温度补偿摆轮,最常用叫法双金属摆轮,专业叫法补偿摆。为了解决金属热胀冷缩对钟表走时精度的 影响,使用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金属,复合起来做成双金属摆轮,用以提高钟表的走时精度。这种摆轮的轮缘有断口,常见的有两个断口对称分布,一般摆轮断口有3 个,呈120度均匀分布。
双追针
双追针
双追针,有追秒针、追分针两种类型,即在表盘上增加一根类似于分针或秒针的指针,当需要记录两位同时竞跑者的跑步时间时,双追针计时腕表就可以派上大用 场。 一般情况下,双追针计时码表的表侧都会出现三个突起的按钮。围绕在表冠身侧的两个按钮,即计时开始/暂停键,及归零键。按动附加的按钮,原先随着计时秒针 一起运转的追针秒针就会停止转动;再按一下,追针秒针会再次紧跟着计时秒针一起运转起来。这就是双秒追针计时表的运动方式。当需要测速时,只需要按下启动 键,正常指针与追针重叠运动。再次按下启动键,正常指针停止,追针继续运动。最后一次按下启动键,追针停止。这样一次便可轻易测出两个测速时间以及两者的 时间差。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