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革命之后至今
法國大革命時,國王路易十六被砍了頭,貴族們也是逃的逃,亡的亡。大革命后,原本服務於帝王和貴族之家的廚師們開始了不再依附於雇主的生活——自己開飯店。餐飲業的行會也被廢除,原本由行會劃定的經營范圍被打破,每個廚師都可以進行全業務的經營。
法餐開始走向更加親民的路線。大廚卡萊姆(Marie-Antoine Car?me)簡化了很多菜品的做法,並創造了五種基礎醬汁,由這五種基礎演化而成上百種醬汁。這樣,廚師們就可以不必每次從頭開始制作一種醬汁,而是先 做好大量的基礎醬汁,然后在使用時再做加工。他還創造了蘇芙蕾蛋糕(Souffl?s)的做法。
然而,此時的法餐烹飪制作方式仍然非常繁瑣,法餐本身的革命,還需要等待一位跨世紀的天才大廚的出現。
奧古斯特-埃斯科非(1846∼ 1935)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廚藝世家,13歲開始學徒,17歲成為一家餐廳的主廚。在長達7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在卡萊姆的基礎之上簡化了法餐的制作工藝,創造了大量的新菜,還推動后廚管理進入了現代化。
1903年,埃斯科非出版了與另外多名大廚合作編著的《廚藝指南》(Le Guide Culinaire),法國現代廚藝的經典之作。埃斯科非弱化了濃稠醬汁的使用,轉而偏好以魚、肉或者蔬菜熬制而成的高湯。他認為配菜和醬汁的功能是襯托 主菜的本來味道,而不應該喧賓奪主。書中介紹了5000多種菜的做法,其中有的是基於前人書中的記錄做的改動,有的是基於法國各地的鄉土菜肴加以提升,還 有一部分是基於他自己的創造。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社會財富持續增長,有錢有閑可以下館子的人也越來越多,餐廳應接不暇,急需提高效率。埃斯科非改進了專業廚房的組織方式,將廚 房分為五個工作台,其中包括:冷盤制作台、半成品台(准備蔬菜和澱粉)、煎炸燒烤台、醬汁湯品台,以及甜點制作台。這種組織方式意味著廚房在做一道菜時, 不必佔用一個人從頭做到尾,而是分工合作,在很短的時間裡將一道菜制作完成。這種專業化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后廚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菜品質量的穩定性。
埃斯科非之后的下一位大師級人物是保羅-博古斯(Paul Bocuse,1926∼ )。博古斯的影響不僅限於對廚藝發展的推動,還有餐廳的連鎖經營,以及開辦廚藝學校。
美食評論家
每個吃客都是一個食物評論家,最不濟的也會對自己老婆的廚藝嘟囔上兩句。只是法國人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從20世紀開始,把美食評論變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
科農斯基
第一個有巨大影響力的美食評論家是科農斯基(Curnonsky,1872∼1956),原名莫裡斯-埃德蒙-薩揚(Maurice Edmond Sailland)。他曾解釋為什麼選擇了一個俄羅斯味的筆名:在拉丁文中Cur Non的意思是“為什麼不”,而當時法國與俄羅斯是盟友,俄羅斯芭蕾舞在法國深受歡迎,因此又加了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名字后綴sky。
1900年巴黎世博會之后,他作為記者曾經來過中國,對於中國餐飲的多樣性頗為喜愛。回到巴黎后,他開始在報紙上撰寫關於美食的文章,倡導簡單的食 物制作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他說:“美食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至簡方為至佳。”他還說:“好的廚藝,就是讓人嘗到食物原本的味道。”
科農斯基在長達6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創辦雜志《法國美食》(La France de Gastronomie),參與米其林紅色指南(美食指南)的創辦,創立法蘭西葡萄酒學院,推動法國AOC(原產地命名保護)制度的建立,以及創辦雜志 《法蘭西美食與美酒評論》(la Revue Cuisine et Vins de France)等。
“米其林指南”
20∼21世紀的法國美食歷史上,如果少了“米其林指南”,法國美食在今天的世界上還能有這樣的地位嗎?
“米其林指南”的誕生,源於米其林輪胎公司創始人安德烈和愛德華-米其林兄弟的靈光一閃。那是在1900年,作為年輕有為的鄉鎮企業家(米其林公司 一直位於法國中部小城克萊蒙費朗),米其林兄弟希望自己家的輪胎能夠賣得越多越好,可是在當時的法國,總共隻有大約3000輛汽車。米其林兄弟想到一個點 子:要賣更多的輪胎,就必須讓人多出去玩,輪胎才能有損耗。怎麼樣讓人多出去玩呢?那就要告訴有車的人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於是,第一本“米其林指南” 誕生了。這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大小剛好可以放進口袋裡。書中除了介紹如何更換輪胎,還羅列了法國各地的酒店、餐廳、加油站、修車行乃至醫院的地址。
一開始,米其林公司將這本小冊子免費送給有車的人。后來,車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米其林兄弟開始意識到,人們隻會珍惜花錢買回來的東西,於是開始將指南標價出售。
“米其林指南”的內容不斷豐富,增加了地圖和旅游景點的介紹。1926年,米其林開始將旅游指南和餐廳指南分為兩個系列,前者稱為“綠色指南” (Guide Vert),后者成為“紅色指南”(Guide Rouge)。這一年,米其林首次開始對特別出色的餐廳評星,並於1931年開始採用三顆星的評選體系。
米其林星級的含義是:
一顆星:同類別中很不錯的餐廳,不容錯過。
兩顆星:出色的菜肴,值得繞道前往﹔
三顆星:出類拔萃的菜肴,值得專程前往。
第一批獲得米其林三星的餐廳的大廚包括費爾南-普安(Fernand Point,他曾是保羅-博古斯的老師)、安德烈-泰拉伊(Andr? Terrail)、約瑟夫-巴拉特羅(Joseph Barattero)、弗朗西斯-卡爾東(Francis Carton)、弗朗索瓦-佩爾諾萊(Fran?ois Pernollet)等。
米其林指南的第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使用匿名的“美食偵探”對餐廳進行拜訪和評選,以避免獲得特殊待遇,有違客觀公正原則。第二個獨特之處在於,它的評級不是終身制的,而是每年更新信息,對餐廳給予升級或者降級處理。
法國餐廳的大廚們對於“米其林指南”可謂又愛又怕:愛的是,如果獲得指南的垂青,餐廳一定生意興隆﹔怕的是,如果一不留神,菜品質量下降,既丟生意又丟面子。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的傳播日益發達,“米其林指南”已經遠遠不是餐廳信息的唯一來源。但是,它的價值仍然不容忽視,對廚師來說,為餐廳贏得三顆星是很多大廚的夢想和畢生追求﹔而對消費者來說,米其林三星代表著美食的最高標准。
“高爾-米耀指南”
亨利-高爾和克裡斯揚-米耀於1972年一起創立了這本以他們兩人的姓氏命名的指南。在他們眼中,“米其林指南”代表了一個舊時代,而新時代需要“新式廚藝”(La Nouvelle Cuisine)。 讓“高爾-米耀指南”一舉成名的是他們模仿聖經《十誡》而寫的“新式廚藝”十誡: 1.不要過度烹煮﹔ 2.要使用新鮮的食材﹔ 3.要減少菜單上菜式的數量﹔ 4.不要指望系統性地把廚房變得現代化﹔ 5.因此要經常嘗試使用新的工具和工藝﹔ 6.不要過度腌制食物﹔ 7.不要使用太濃郁的醬汁﹔ 8.不要無視客人的健康飲食要求﹔ 9.不要過度重視擺盤﹔ 10.要創新!
高爾-米耀將保羅博古斯視為“新式廚藝”的代表人物,大力宣揚新的廚藝理念,並發現和獎掖新人,曾經影響巨大。然而,經過多年的合作之后,亨利-高 爾和克裡斯揚-米耀最終選擇了分道揚鑣,“高爾-米耀指南”也於2009年賣給了另外一家公司。(作者苗子,美食與葡萄酒作者,米其林指南中國區前負責人)
上一頁 |